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悉尼邦迪(Bondi),一位囤积者家中的院子里放满了各种杂物。(澳洲新闻网图片)
严禁转载
有人一直断舍离,有人一直在囤积。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些人的购买、囤积行为引起了关注,也让囤积症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但这种囤积症和前者的囤积行为不一样。
在澳大利亚,众多有囤积症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他们当中,有相当富有的人,他们有钱继续不断买东西,而且有非常大的房子能够安置各种物品;也有受过非常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还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
澳大利亚约有2.5%的人存在各种囤积行为问题,如此算来,这个人数大概是65万人,考虑到对家庭和社区的影响,这个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数更多。
在2013年之前,囤积症被归类为强迫症的一种。自从它被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重新分类为一种临床症状以来,囤积症正成为一种被人更为广泛理解的精神疾病的一种。任何人都可能受困于囤积行为——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或经济状况。
有的人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留着、不舍得丢弃,觉得这些东西今后总归能在某个场合派上用场。有的即便知道它不会再有任何用场,但是只要它物理上存在,或者心理上觉得它存在,就觉得安心。
但当过度收集、购买以及无法丢弃物品的行为成为一种强迫性行为,这便是囤积症。
说到囤积症,有的人会说这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有的人说囤积将让人一事无成,有的人将其当成一种行为怪癖……专家们认为,很多时候,囤积症因为一些被报道的高调案例而被污名化,必须谨慎对待。
【聚焦】澳洲专家深剖囤积症 他人当作垃圾他们为何视若珍宝?
复制本文链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澳洲各大超市里的果汁产品琳琅满目,有时消费者觉得“花”多眼杂。澳洲消费者组织“Choice”日前比较了在澳洲超市里出售的30种不同的盒装苹果汁和橙汁。
圣诞和新年已经进入倒计时,众多澳人已经或者正准备进入休假模式。毫无疑问,今年的假期将会有所不同。由于焦虑、抑郁、财务压力、酗酒/滥用药物和其他因素,假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风险增加的时期。而如今,悉尼的新冠疫情又给众多澳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2020年是网购之年。随着圣诞节即将来临,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对消费者的网购更加有利。把自己武装成为一名“战略购物者”,能够拥有更好的机会买到更为划算的好东西。
有人一直断舍离,有人一直在囤积。今年澳洲新冠疫情期间一些人的购买、囤积行为引起了关注,也让囤积症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但这种囤积症和前者的囤积行为不一样。在澳,众多有囤积症的人,来自所有的社会经济群体。
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不少澳人的失眠状况更甚从前,夜不能寐;也有的澳人“放飞自我”,从而获得更佳的睡眠质量。这两极分化的现象背后有怎样的解释?
根据澳洲统计局此前开展的新冠疫情对澳洲家庭的影响调查,孤独是澳人最广泛报告的个人压力来源之一。摄入过多的糖分,饮酒、吸烟都是导致澳洲许多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不佳的危险因素。在疫情封锁期间,1/5的澳人说他们吃了更多的零食,如薯片、棒棒糖和饼干等,14%的澳人说他们喝了更多的酒。
在新冠疫情之下,许多澳人焦虑情绪也日益加重,并遇到了以下三大睡眠问题。对于睡眠的健康,澳大利亚的专业机构给出了怎样的专业睡眠指南呢?
还有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是经济暴力。 据估计,大约200万妇女被经济暴力,很多人正陷入困境。并且有99%的家庭暴力案件中也涉及到财务暴力。
目前冲击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当社区没有传染性疾病免疫接种这一屏障时,整个社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疫苗是预防危险疾病暴发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了解疫苗接种的益处以及不接种疫苗的风险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从新冠病毒进入人们的生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必须学会去应对不断发生的变化,因为疫情的每个阶段都改变了澳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因为这些不确定性而感到沮丧和不安是很正常的情绪,但是仍然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澳人在应对生活变化时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
1拜登等四位建制派“长老”将接管美国政坛,他们能否应对危机?
2黄之锋家人卖房后跑到澳洲 李卓人、林卓廷也在卖房套现
3悉尼多地高层公寓供过于求 这种房型最难脱手
4通行缩短20分钟 海港大桥或双向收费
5高度警惕!这些区的污水含有新冠病毒!
6特朗普准备搬离白宫,人们开始担心这些东西会丢失
7‘谷歌’威胁关停澳洲搜索服务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8悉尼中国留学生疑遭毒打致死 男友今被控谋杀
9澳洲本地大学生就业之难 哪些资源被分薄了?
10新州百元代金券几周后发放 实施细则披露
悉尼数千人参加“入侵日”大游行! 总理呼吁澳人团结一心
全球新冠病例破亿 澳洲多地持续0新增
无需工作经验! 澳洲这个行业人才缺口12万人
2021澳洲国庆日 哪些活动不容错过?
2021澳洲年度人物:Grace Tame 改变法律 为性侵受害者发声
印度首都进行第五轮新冠抗体检测 超一半被测者结果阳性
1月成美疫情“最致命”月份?专家:或已有1亿人感染
中国新冠疫苗安全吗?有效吗?够用吗?最早“以身试药”的权威专家回应公众关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